Telegram刷粉是指通过虚假粉丝互动快速增加Telegram账号关注量的黑灰产行为,其产业链运作模式、技术手段及社会危害如下:
一、产业链运作模式
1. 层级结构
工具开发者:提供自动化刷粉软件,支持批量注册和模拟真人操作。
账号商:出售批量注册的Telegram账号,部分通过盗号或虚拟身份生成。
代理商:直接对接买家,通过暗语(如“小耗”“芬诗”)交易规避监管^^。
2. 技术升级
从早期“僵尸粉”(无互动账号)发展为“达人粉”,通过算法模拟真人行为(如点赞、评论)^^。
利用Telegram端到端加密和“阅后即焚”功能隐匿操作痕迹,增加执法取证难度^^。
二、价格与风险
成本:每100个粉丝价格介于2元至50元,价格差异取决于粉丝活跃度等级^^。
关联犯罪:
刷粉常与诈骗、洗钱结合,例如诱导用户参与“手机口”诈骗(用两部手机中转诈骗通话,时薪可达850元)或虚拟货币洗钱^^。
未成年人易被“高薪兼职”诱骗,成为诈骗帮凶^^。
三、社会危害
1. 破坏数据真实性
制造虚假影响力,扭曲流量经济生态,损害商业公平竞争环境^^。
2. 衍生犯罪风险
为网络诈骗、引流、信息贩卖提供掩护,Telegram已成东南亚灰黑产核心平台^^。
虚假账号被用于“仿制账号诈骗”,仿冒名人或亲友实施财物诈骗^^。
四、治理措施
平台管控:通过AI监控异常关注增长,清除虚假账号并限制功能^^。
法律惩戒:
中国警方对利用Telegram实施诈骗的团伙重拳打击,2023年库尔勒、永宁等地破获多起案件,嫌疑人以帮助络犯罪活动罪定罪^^。
法律明确“”使用境外非法软件(如Telegram)属违法行为,涉案者将面临刑事追责^^。
警示建议
用户需警惕“高回报兼职”话术,避免参与刷粉或转发诈骗信息;家长应定期检查未成年人手机,删除Telegram等非法通讯软件^^。平台与执法部门将持续强化技术监管,但用户主动举报仍是遏制黑产的关键力量^^。